7月15日,中國生物制藥以剔除現金后約5億美元的凈對價將禮新醫(y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收入囊中,這是港股醫(yī)藥板塊具有戰(zhàn)略縱深的的一次并購。禮新醫(yī)藥從2019年成立到被整體收購僅六年時間,便完成了從"明星 biotech"到"跨國藥企競逐標的",再到"中生制藥的全資子公司"的三級跳。
為什么是禮新?為什么是10億美元總估值?
禮新醫(yī)藥賬上現金及等價物約4.5億美元,剔除后凈對價5億美元,也就是禮新整體作價9.5億美元,與2024年底市場傳聞的10億美元估值基本一致。
禮新2019年成立,到現在不過6年,2023-2024年,禮新先后與阿斯利康和默沙東達成總額近40億美元的對外授權交易,首付款加早期里程碑已兌現超9億美元,公司仍握有20余條早期管線,且臨床階段資產均具備FIC/BIC潛力。因此,10億美元估值既是對已驗證BD能力的折現,也是對早期管線"概率價值"的保守定價,對中生而言,相當于用不到一款重磅ADC潛在峰值年銷售的三倍價格,一次性買斷一條完整的技術平臺、梯隊管線及跨國合作網絡,性價比顯著高于從零自建或與海外biotech分成合作。
那這40億美元對外授權如何轉化為內生增長?禮新醫(yī)藥過往兩年創(chuàng)下的兩項重磅BD,使其成為中國biotech中少數被MNC"重復驗證"的平臺型公司。傳統(tǒng)意義上,BD收入是一次性現金,但中生的收購將BD邏輯升級為"內部杠桿"。
默沙東已支付8.88億美元首付款并承擔后續(xù)24億美元里程碑,LM-299的海外III期費用與風險被轉嫁,中生可專注中國與亞太市場;
阿斯利康負責LM-305全球開發(fā),中生保留中國共同商業(yè)化權利,可在關鍵節(jié)點觸發(fā)co-detailing,借助AZ血液瘤銷售鐵軍迅速放量;
中生自身擁有土耳其、巴西、印尼等新興市場子公司,可承接禮新管線在授權區(qū)域外的銷售,實現"BD-反哺-再BD"的循環(huán)。
由此,40億美元對外授權不再只是財務收益,而是被納入中生的全球價值網絡,成為撬動國際市場準入、臨床資源與品牌背書的多維支點。
雙抗+ADC"雙引擎"如何補全中生版圖?
禮新醫(yī)藥對外最為人稱道的是四大技術模塊:LM-TME(腫瘤微環(huán)境抗體)、LM-Abs(難成藥靶點抗體)、LM-ADC(新一代ADC)及LM-TCE(T細胞銜接器)。其中,LM-ADC平臺采取自主linker-payload體系,已在GPRC5D、Claudin18.2等靶點上完成臨床POC;LM-TME與LM-TCE交叉衍生出PD-1/VEGF、4-1BB/CEACAM5等雙抗,結構設計兼顧腫瘤特異性和免疫激活閾值,避免傳統(tǒng)IgG-scFv架構的毒副作用。
中生制藥原有管線以單抗、小分子及融合蛋白為主,ADC與雙抗儲備相對薄弱。收購完成后,公司不僅獲得8項已進入臨床的差異化分子,還一次性補齊了從抗體發(fā)現、CMC開發(fā)到臨床轉化的全流程know-how??紤]到中生旗下正大天晴的產能與商業(yè)化網絡,ADC后期臨床推進與全球供應瓶頸有望同步解除,這在國產ADC賽道中屬于稀缺整合優(yōu)勢。
臨床價值:四條核心管線的"時間窗口"與"戰(zhàn)場定位"
1. LM-299(PD-1/VEGF雙抗):已在NSCLC、CRC、GC、HCC等多個實體瘤開展I期,采用四價IgG-VHH結構,臨床前顯示協同效應優(yōu)于PD-1單藥與貝伐珠單抗聯用。目前全球同靶點僅Regeneron、Akeso進入III期,LM-299若能在2026年讀出II期數據,有望以Best-in-class身份切入IO+抗血管生成一線維持市場,與默沙東的授權合作也提供了海外同步開發(fā)契機。
2. LM-305(GPRC5D ADC):針對多發(fā)性骨髓瘤,全球尚無上市產品,與BCMA ADC相比,GPRC5D表達譜更特異,可減少脫靶血液毒性。該分子已獲阿斯利康全球權益,2025年將啟動II期聯合泊馬度胺隊列,直接對標強生/Genmab的BCMA雙抗及CAR-T,潛在峰值銷售20-30億美元。
3. LM-108(CCR8單抗):2025年2月,LM-108首次被CDE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適應癥為"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后進展的MSI-H/dMMR晚期實體瘤",2025年6月,其新適應癥再次納入BTD,用于"聯合特瑞普利單抗治療一線標準治療失敗的CCR8陽性晚期胃/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成為國內唯一獲兩項突破性療法認定的CCR8抑制劑,用于胃癌、胰腺癌的Treg清除策略。
4. LM-302(Claudin18.2 ADC):國內III期已獲批,并獲得FDA孤兒藥資格。Claudin18.2 ADC賽道擁擠(信達、榮昌、恒瑞等),但LM-302在linker穩(wěn)定性與payload活性上做了差異化升級,關鍵III期頭對頭SOX方案,若PFS與OS雙終點獲益,可直接改寫胃癌二線標準治療。
四條管線覆蓋血液瘤、實體瘤、IO耐藥及罕見病,時間節(jié)點銜接緊湊,為中生在2026-2030年提供連續(xù)催化。
把視角拉遠。過去三年,Big Pharma收購Biotech的案例屈指可數。2022年輝瑞116億美元收購Biohaven是瞄準已上市CGRP拮抗劑現金流;2023年艾伯理101億美元收購ImmunoGen是為了已上市ADC藥物Elahere;真正"賭早期管線"的只有2021年吉利德21億美元收Immunomedics,當時Trodelvy剛做完II期。中國本土藥企敢在I/II期就出手近10億美元規(guī)模,中生是第一個。
這背后也反映了幾點趨勢,首先,港股創(chuàng)新藥企的估值已經壓縮到足夠"買斷"而非"參股",禮新最后一輪投后估值約7億美元,9.5億美元溢價不到40%,放在2021年的牛市連Pre-IPO都算不上;其次,License-out不再是終點,而是"平臺變現"的起點,中國Biotech已經具備反向收割全球權益的能力;最后,Big Pharma與Biotech的邊界正在消失,中生從2020年開始陸續(xù)孵化、投資、并購了十幾家技術平臺公司,今天終于把拼圖中最核心的"雙抗+ADC"補齊,完成了從"銷售驅動"到"創(chuàng)新驅動"的最后一跳。
收購完成后,中生承諾保留禮新上海研發(fā)中心獨立運營,并在正大天晴海門基地新建ADC專用車間,由禮新團隊負責工藝轉移。禮新核心研發(fā)團隊由原賽諾菲、羅氏、GSK資深科學家構成,平均跨國藥企工作年限超12年,具備從靶點發(fā)現到IND的完整經驗。這種"輕管控"模式既避免了大公司常見的決策遲滯,也為中生內部科學家提供了與頂級biotech并肩工作的場景,有利于反向提升集團整體研發(fā)文化。
更宏觀地看,這次交易把"中國Big Pharma+本土Biotech"模式推到了世界舞臺中央:買方是港股最大市值的藥企,賣方是在中美兩地同步運營的創(chuàng)新公司,交易對價、條款、披露方式全部按國際市場慣例執(zhí)行,投資人第一次在中國本土看到與國際接軌的并購范式。這不僅是兩家公司之間的股權轉移,更是一場關于中國創(chuàng)新藥估值體系、國際化路徑和產業(yè)分工的公開實驗。
參考來源:
[1]Merck & Co., Inc. (2024). *Collaboration and license agreement with Lixen Pharmaceuticals for LM-299
[2] Zhang, Y. (2025, July 16). Sino Biopharm's acquisition of Lixen: A strategic leap in ADC and bispecific therapeutics.
[3] Merck & Co. Collaboration and license agreement with Lixen Pharmaceuticals for LM-299.
作者:Aiden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