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時,輝瑞花了54億美元收購了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GBT)公司,現如今作為收購標的三款核心管線,其中兩款已經暴雷。
2024年Oxbryta退市,如今inclacumab臨床失敗,現在只剩下GBT601(osivelotor)仍在繼續(xù)。前景也不容樂觀。
輝瑞似乎當了一回大冤種,但果真如此嗎?
如果我們代入輝瑞的視角來審視整個收購過程,會發(fā)現輝瑞方面的決策可能是非常災難性的,現在出現這一結果并不“冤”。
加速上市并不代表高枕無憂
從當初輝瑞的動機來看,輝瑞主要是布局鐮狀細胞?。⊿CD)領域,尤其是看中核心管線Oxbryta的市場潛力。
Oxbryta是一種血紅蛋白S(HbS)聚合抑制劑,賣點在于是首個針對SCD根本病因(HbS聚合)的口服藥物。
從機制上來講,該藥物通過增加血紅蛋白對氧氣的親和力,抑制HbS的聚合,從而減少紅細胞的鐮狀化和破壞,改善溶血性貧血和氧氣運輸,潛在地改變鐮狀細胞?。⊿CD)的進程。
Oxbryta于2019年11月獲得美國FDA的加速批準,用于治療成人和12歲及以上兒科患者的鐮狀細胞病。隨后,在2022年2月,歐盟委員會(EC)也批準了Oxbryta的上市許可,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成人和兒童患者鐮狀細胞病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可作為單一療法或與羥基脲聯合使用。
當時硅谷銀行證券其實很看好其未來市場,預測其2030年銷售額可達27億美元,2023年該藥物的全球銷售額3.28億美元看起來也不錯。
或許是SCD領域的潛力吸引了輝瑞,而在整個收購過程中,GBT被收購的過程堪稱一場教科書級的競標戰(zhàn)。
GBT管理層通過引入多家競標者(尤其是輝瑞和不具名的“公司A”之間的競標),將原本53美元/股的初始報價推高至68.5美元/股,最終以54億美元總價成交。這一過程中,GBT充分利用了競標者的競爭心理,通過“最佳和最終報價”的機制迫使輝瑞多次加價。
有趣的是,A公司在5月入局,謹慎的一步步提出報價,而輝瑞是后來者,在7月入局后,只花了兩個星期進行盡職調查。8月就進行了收購。
而在給出67.5美元報價,收購還沒完成時,輝瑞CEO就致電GBT高層表示了對SCD患者社區(qū)的關心,過早展示出了勢在必得的底牌。接下來,GBT高層又讓出價67.5美元的輝瑞和出價65美元的A公司競價,導致輝瑞又被GBT硬抬了1美元股價。
現在一想,輝瑞只花了2個星期的盡職調查是否充分評估了研發(fā)風險?還是說當年輝瑞的新冠疫苗收入太多財大氣粗?
這一切不為人知。說到底SCD本身就不是個患者支付能力很強的市場,疾病開發(fā)風險也大,是否真的值得輝瑞投入那么多?
更現實的是,藥品本身安全收益并不過關,加速批準并不代表已經獲批,54億美元的收購,帶來了54億美元的風險。
2024年兩項III期試驗(GBT440-032和GBT440-042)顯示,接受Oxbryta治療的患者血管閉塞危機(VOC)發(fā)生率增加,兩項III期臨床中共有16例患者死亡。FDA和EMA調查后認定,Oxbryta的臨床獲益不再超過風險,這使得輝瑞于2024年9月宣布全球撤市。
羅氏棄子inclacumab
實際上,這次臨床失敗的inclacumab此前也有諸多問題。其靶點P-選擇素(P-selectin)是一種細胞黏附分子,在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表面表達,參與細胞間黏附,尤其在炎癥和血栓形成中起關鍵作用。inclacumab通過結合P-選擇素,阻斷其與配體(如PSGL-1)的相互作用,從而減少鐮狀紅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的黏附。而減少粘附理論上降低血管閉塞性危象(VOCs)的發(fā)生頻率和嚴重程度,改善血流和氧氣輸送。
最開始這款藥物是羅氏研發(fā)的,羅氏此前完成了評估inclacumab在500多名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的臨床研究,但在2期試驗后,羅氏停止了其在冠狀動脈疾病中的開發(fā)。2018年,羅氏將其以200萬美元預付,1.2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加版稅的價格賣給了GBT。GBT便借用羅氏的數據提交IND。
誘使GBT買下該管線的原因或許是諾華競品的成功在即。
這一賽道的競品和先行者是諾華收購Selexys Pharmaceuticals獲得的crizanlizumab,2019年11月,FDA加速批準crizanlizumab用于16歲及以上SCD患者,成為首個靶向P-選擇素的SCD藥物。2020年也獲歐盟批準。
然而好景不長,2023年,該藥物III期驗證性臨床STAND研究失敗,Crizanlizumab組在減少VOCs方面未顯著優(yōu)于安慰劑組。甚至觀察到嚴重副作用發(fā)生率高于安慰劑組。諾華因此停止Crizanlizumab的進一步開發(fā)。
前人的失敗實際上足夠讓輝瑞對該靶點開發(fā)引以為戒,可能是該靶點可能存在固有局限,也可能是SCD復雜的作用機制讓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思路并不可行。
然而,inclacumab的兩項III期臨床仍然在繼續(xù)推動。
2023年末到2024年初這段時間,作為競品的Vertex/CRISPR的Casgevy和藍鳥生物的Lyfgenia都相繼上市了。結果到了2024年3月,輝瑞才宣布由于臨床招募緩慢放棄了其中一項III期,當該研究于2023年11月24日結束時,預計的280名患者中只有72名入選。
當時,輝瑞甚至堅稱,該終止不會影響該公司在2026年批準inclacumab的計劃。但問題是……就算inclacumab成功上市,最后可能是要給羅氏付里程碑款項和版稅的,未來銷售額,甚至要取決于理論上能“治本”的基因治療的銷量。定價方面也會迎來問題。
而現在inclacumab的另外一項臨床也失敗了,這也意味著inclacumab徹底失去了價值。
由于inclacumab和Oxbryta的未來都不太妙,輝瑞僅剩下的最后一項SCD資產組合是收購得來的HbS聚合抑制劑osivelotor,該管線是Oxbryta的進階版本,機制類似,但是藥代動力學上更為優(yōu)秀。
可問題是自從去年Oxbryta出現安全性問題后,FDA就暫停了osivelotor的臨床。
目前的II/III期試驗中不再接受新的患者入組,但已入組的患者仍可繼續(xù)服用osivelotor。這使得原定于2028 年 10 月完成的初步試驗計劃已推遲至2030年12月。未來不容樂觀。
總結
總的來說,回顧整個收購案,會覺得輝瑞的操作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54億美元花得確實很冤,但是管線很明顯可能有問題,公司依舊啞巴吃黃連,繼續(xù)推進。
參考來源:
https://www.oncologypipeline.com/apexonco/pfizers-global-blood-buy-fails-thrive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pfizers-scd-drug-fails-phase-3-study-latest-blow-global-blood-therapeutics-legacy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