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基編輯器(Base editor,BE)是胞嘧啶脫氨酶(cytosine deaminase)或腺嘌呤脫氨酶(adenine deaminase)與核酸酶活性喪失的 CRISPR 蛋白(dCas)共價融合而成的,其中,胞嘧啶堿基編輯器(CBE)可在基因組中實現(xiàn) C:G 到 T:A 的堿基轉(zhuǎn)換,腺嘌呤堿基編輯器(ABE)可在基因組中實現(xiàn) A:T 到 G:C 的堿基轉(zhuǎn)換。
然而,現(xiàn)有的堿基編輯器會修改編輯窗口內(nèi)的所有胞嘧啶或腺嘌呤,這限制了它們堿基編輯的精確性。
2025 年 7 月 7 日,芝加哥大學(xué)湯瑋欣團隊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發(fā)表了題為:High-precision cytosine base editors by evolving nucleic-acid-recognition hotspots in deaminas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聚焦于開發(fā)高精度的胞嘧啶堿基編輯器(CBE),通過定向進化改造大腸桿菌的 tRNA 特異性腺苷脫氨酶(TadA),解決了現(xiàn)有堿基編輯器存在的"非特異性編輯"問題,提升了堿基編輯器的精準度,有助于推動為堿基編輯的臨床應(yīng)用。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對大腸桿菌的 tRNA 特異性腺苷脫氨酶(TadA)的核苷酸和序列特異性進行了改造,以精準定位胞嘧啶編輯。
研究團隊通過定向進化,對多個核酸識別熱點進行策略性采樣,開發(fā)出了 16 種源自 TadA 的 NCN 特異性脫氨酶,這些脫氨酶涵蓋了目標胞嘧啶所有可能的 -1 和 +1 上下文,為堿基編輯器的定制提供了按需選擇的脫氨酶。
研究團隊將這些變體應(yīng)用于:
1)糾正 ClinVar 記錄的與疾病相關(guān)的 T:A 到 C:G 轉(zhuǎn)換,在 81.5% 的情況下比傳統(tǒng)的堿基編輯器具有更高的準確性;
2)在體外模擬兩種癌癥驅(qū)動突變--KRASG12D(ACC)和 TP53R248Q(CCG)。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提出了獲取精確堿基編輯器的通用策略,有助于推動堿基編輯的臨床應(yīng)用。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678-w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