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腸道微生物群對多種腫瘤(尤其是胃腸道腫瘤)的影響已得到認可,但其對腦腫瘤影響的復雜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膠質母細胞瘤(GBM)因其預后極差而聞名,盡管進行了大量研究并有多種抗癌療法可用,但它仍是治療難度最大的腦腫瘤之一。與某些其他腫瘤類型不同,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有限。盡管大腦已不再被視為免疫豁免組織,但膠質母細胞瘤對治療反應不佳的原因在于其獨特的特性,尤其是腫瘤微環(huán)境中高細胞毒性效應細胞的稀缺,這種缺陷妨礙了針對這些細胞的免疫療法的有效性。此外,在膠質母細胞瘤病例中觀察到 T 細胞在骨髓中被隔離,這進一步加劇了治療的難度。
盡管如此,利用 T 細胞對抗膠質母細胞瘤仍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策略。此外,T 細胞受體的多樣性使其能夠針對多種腫瘤抗原,而 T 細胞在體內的廣泛循環(huán)也為有效治療提供了機會。進一步的研究對于充分理解并利用 T 細胞在膠質母細胞瘤治療中的潛力至關重要。
共生微生物群主要存在于皮膚和腸道中,對維持宿主健康以及影響癌癥的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胃腸道腫瘤方面,它們通過多種機制發(fā)揮作用,并影響治療效果。然而,它們對起源于遠端組織的癌癥(例如腦腫瘤)的影響則研究較少。
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情緒障礙這些疾病中,腸-腦軸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對于腸道微生物群如何影響健康結果的精確機制,尤其是在膠質母細胞瘤中,研究人員尚未完全了解。盡管興趣日益濃厚,但有關腸道微生物群在膠質母細胞瘤抗腫瘤免疫反應中的作用的研究,也仍然有限。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旨在發(fā)現能顯著增強對腦腫瘤免疫反應的關鍵腸道微生物。
研究團隊采用膠質母細胞瘤(GBM)小鼠模型,利用 16S rRNA 測序技術分析腸道微生物群隨腫瘤進展而發(fā)生的變化,并通過飲食調整添加色氨酸來干預,以恢復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結果顯示,色氨酸補充劑不僅能逆轉這些腸道微生物的變化,還能通過促進 T 細胞循環(huán)顯著提高小鼠模型存活率,并增強免疫療法的效果。
在對色氨酸產生積極反應的微生物種類中,一種腸道細菌——Duncaniella dubosii 脫穎而出,成為色氨酸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關鍵貢獻者。
該研究的核心發(fā)現:
· 腦腫瘤進展期間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會影響免疫反應;
· 色氨酸可恢復腸道微生物群平衡并促進 T 細胞循環(huán);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強調了靶向調控腸道微生物群以提高癌癥免疫療法效果的潛力,尤其是通過涉及 T 細胞調節(jié)的機制。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5)00596-0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