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酶 Q(CoQ)是線粒體呼吸鏈中的電子傳遞體,對能量產生至關重要。人類主要合成CoQ10(側鏈含有10個異戊二烯單元),而許多谷物和蔬菜作物則主要合成 CoQ9。CoQ10 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營養(yǎng)補充劑,常用于促進心血管健康。然而,人類隨著年齡增長或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體內的 CoQ10 水平會下降。
Coq1 是一種反式異戊烯基二磷酸合酶,它合成 CoQ 的聚異戊二烯側鏈,從而決定 CoQ 的形式。因此,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農作物中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夠合成 CoQ10,就能為人類提供更多的 CoQ10 膳食來源。然而,Coq1 調控和決定 CoQ 側鏈長度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2025年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陳曉亞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Cell 上發(fā)表了題為:Design of CoQ10 crops based on evolutionary history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系統(tǒng)的進化分析和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植物中 CoQ 形式的進化歷史,并成功改造了水稻和小麥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夠合成 CoQ10,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膳食營養(yǎng)來源。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開花植物(約70%)主要合成 CoQ10,而 CoQ9 則在多個植物譜系中獨立進化。CoQ9 的進化可能與草本植物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的適應性有關。草本植物例如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和葫蘆科(Cucurbitaceae)主要合成 CoQ9,這些植物在干旱、炎熱和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的環(huán)境中具有較高的適應性。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Coq1 基因的第 240 位氨基酸是決定CoQ側鏈長度的關鍵位點。當該位點為亮氨酸(Leu)或纈氨酸(Val)時,植物合成 CoQ10;為異亮氨酸(Ile)或甲硫氨酸(Met)時,則合成 CoQ9。
在上述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通過先導編輯(Prime Editing)對作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成功對水稻和小麥中的 Coq1 基因進行了編輯,使其能夠合成 CoQ10。改造后的水稻和小麥在葉片和籽粒中均顯著增加了 CoQ10 的含量,且不影響其生長和產量。
總的來說,該研究通過系統(tǒng)的進化分析和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植物中 CoQ 形式的進化歷史,并成功改造了水稻和小麥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夠合成 CoQ10,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膳食營養(yǎng)來源。這項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營養(yǎng)價值,還為未來的作物改良和營養(yǎng)強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87-X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