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謙教授先后開發(fā)了兩種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堿基編輯器(Base Editor)和先導編輯器(Prime Editor),相比CRISPR-Cas9,這兩種新型基因編輯工具不會產生DNA雙鏈斷裂(DSB),被認為是更安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限制堿基編輯和先導編輯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遞送,對于體內基因編輯,目前的標準遞送方式是使用病毒載體,然而,堿基編輯和先導編輯及其guide RNA超過了慢病毒(LV)和腺相關病毒(AAV)的載體容量限制。此外,這些病毒載體遞送后長時間表達基因編輯器,從而增加脫靶編輯(off-target editing)以及旁觀者編輯(bystander editing)的風險。病毒載體自身還可能帶來整合風險。
因此,相比使用病毒載體遞送基因編輯工具進行體內基因編輯,將基因編輯工具以核糖核蛋白(RNP)的形式遞送到體內進行基因編輯更安全,然而,RNP的瞬時活性通常難以產生最佳基因編輯效果。
2024年11月28日,劉如謙團隊聯合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發(fā)表了題為:Safer and efficient base editing and prime editing via ribonucleoproteins delivered through optimized lipid-nanoparticle formulation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優(yōu)化脂質納米顆粒(LNP)配方以核糖核蛋白(RNP)的形式遞送堿基編輯器(Base Editor)和先導編輯(Prime Editor),實現了更安全、更高效的基因編輯。
Spark公司開發(fā)的AAV基因療法Luxturna于2017年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通過AAV病毒載體遞送正確的RPE65基因治療Leber氏先天性黑蒙癥2型(LCA2),真實世界數據顯示,治療效果可持續(xù)7年甚至更久,這表明了使用AAV病毒載體遞送的轉基因可持續(xù)表達。
對于核糖核蛋白(RNP),將純化的蛋白質(例如Cas9)與合成的guide RNA復合,從而無需轉錄和翻譯,可在細胞內最快速地啟動基因編輯活性,且持續(xù)編輯的時間最短。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證實了細胞穿透肽(CPP,構建融合蛋白或作為輔料)可以提高遞送RNP的效率,并且封裝RNP的脂質納米顆粒(LNP)可以優(yōu)化以增強RNP的穩(wěn)定性、遞送效率和基因編輯效力。
具體來說,在篩選合適的可電離陽離子脂質并通過優(yōu)化合成脂質DMG-PEG 2000的濃度后,研究團隊表明,使用可電離脂質SM102,通過微流控混合,將腺嘌呤堿基編輯器(ABE)和先導編輯器(Prime Editor)以RNP形式封裝在LNP內,相比直接遞送裸RNP,可將體內基因編輯效率提高300倍以上,在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小鼠體內日,成功修復了Rpe65基因突變,顯示出了視覺功能的恢復,且沒有檢測到脫靶編輯。
總的來說,該研究通過化學定義的LNP配方的優(yōu)化,提高了封裝RNP穩(wěn)定性和遞送效率,從而產生了更安全的堿基編輯和先導編輯。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4-01296-2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