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以“Endometrial receptivity revisited: endometrial transcriptome adjusted for tissue cellular heterogeneity”為題發(fā)表在生殖醫(yī)學領域的權威期刊《Human Reproduction》上。
據數(shù)據統(tǒng)計,2017年,在愛沙尼亞進行的2800多例體外受精(IVF)手術中,有430名嬰兒出生,僅占所有出生人口的3%。研究人員分析,IVF成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在治療幾個階段中出現(xiàn)的問題所致。這當中就包括胚胎植入階段,而這一階段正是標志著妊娠的開始。如果胚胎在錯誤的時間被植入到子宮,即便是的胚胎也會導致妊娠失敗。
女性不孕可能是由子宮內膜(the inner uterine lining) 接受性問題所引起。在自然受孕中,發(fā)育中的胚胎可以“靜坐等待”直到子宮內膜成熟到接受性高峰,但在IVF治療中,選擇合適的日期移植胚胎以增加懷孕機會,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來評估子宮內膜容受性,其中最精確的就是檢測不同基因在子宮內膜活檢中的表達模式。
通常,在IVF周期的前一個周期進行微創(chuàng)子宮內膜活檢,子宮內膜被認為是最容易接受的。通過對特定標記基因表達模式的分析,有助于確定“在正確的時間表達正確的基因”等重要信息。
論文第一作者、塔爾圖大學臨床醫(yī)學研究所Marina Suhorutšenko 博士表示,“眾所周知,子宮內膜內包括不同的細胞類型,每種細胞類型都有其獨特的基因表達譜。在女性月經周期內,子宮內膜組織中上皮細胞和基質細胞的比例各不相同,由于獲取組織活檢的方法和工具不同,也存在個體和技術上的差異。”
在子宮內膜組織中,上皮(E)和基質(S)細胞的比例在月經周期的早期分泌期和中期分泌期之間存在差異。這影響了子宮內膜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譜——用于選擇不育治療中胚胎移植的日期。圖片來源:Figure by M. Suhorutšenko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對35名年齡23-36歲的健康、月經周期規(guī)律的、有生育能力的志愿者進行分泌早期和中期的子宮內膜組織活檢以及RNA測序分析兩種方法進行差異基因表達分析。
結果顯示,在子宮內膜組織中,基質細胞和上皮細胞在分泌早期的平均比例分別為65%和35%,分泌中期的平均比例則為46%和54%,與組織學評價結果吻合較好。子宮內膜組織轉錄組分析顯示,在細胞型未調整分析中,接受性子宮內膜差異表達約26%,在活檢細胞組成調整后仍保持差異表達。然而,其余74%在活檢細胞組成調整后在統(tǒng)計學上變得不顯著,這也強調了組織異質性對差異表達分析的影響。這些結果揭示了子宮內膜成熟的新機制。
Suhorutšenko 博士說道,“我們的結果表明,子宮內膜活檢中上皮細胞和基質細胞比例的差異改變了全組織基因表達譜,影響了差異表達分析的結果。”
愛沙尼亞基因組中心(Estonian Genome Center)的研究員Triin Laisk博士協(xié)助了這項研究的數(shù)據分析。Laisk博士表示,過去,活檢細胞成分的混雜效應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不僅在生殖醫(yī)學領域如此??紤]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減少隨機和假陽性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終提高我們在不同條件下的生物學知識,以及促進新的生物標志物的發(fā)現(xiàn)。
這項研究的結果意義重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從接受前子宮內膜向接受后子宮內膜轉變的分子過程,進而提高輔助生殖方案的有效性和個性化。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